日本东京一家“会上错菜的料理店”不久前成了网红。服务员热情友善,却常常一本正经的下错单,上错菜,但丝毫不影响门外排队的规模。
这家店的服务员是6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因为上了年纪,听力下降,动作迟缓,理解力大打折扣,导致整个餐厅出错率猛增,也正因此才有了如此不同寻常的店名。
虽然每天开业前,负责人都会仔细地跟老人们交代注意事项,老人听得也异常认真,但是一掉头,“奶奶”很可能就忘记了刚才点菜的是谁,甚至忘记了自己在餐厅做什么。
“顾客饥肠辘辘等二十分钟,点的拉面,上的却是锅贴。”这样的情形在店里是常态。按说这样的餐厅经营会比较惨淡,但实际情况是,饭店的顾客络绎不绝。因为知道奶奶们经常上错菜的原因,顾客们都很宽容,他们不仅百分百地体谅和接受眼前不属于自己的那份饭菜,还吃得很开心。
餐厅的灵感源于日本一位媒体人小果郎士,他曾经负责制作老年痴呆护理的纪录片。节目中几位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在宴请节目组吃饭时,他点了汉堡,老人给他端上来的却是饺子。小果郎士不加思索的问:“我点的不是汉堡吗?”谁知老人错愕在那里,像做错了什么事。意识到老人的行为是阿尔茨海默症后,他一直想策划一个活动,希望让人们通过和失智老人的近距离接触,更多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症。
作为“出了名”的老龄化国家,在日本,每4人中就有一位65岁的老人,老年痴呆、失忆、失智等病症急剧上升。
“法律和制度能够改善老人的生活,而宽和、理解和善意,则或许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小果郎士总这么说。
目前,中国也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亿,其中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养老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就机构养老而言,养老院的设施及服务正在不断提升,但在养护模式方面,国际上一些养老照护中心的尝试和探索,也许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美国西雅图ILC(代际学习中心)想到一个能让养老照护中心的老人融入社会的办法:把幼儿园开到养护中心,让同样需要照顾的小朋友和老人待在一起。
这里常能看到令人感动的一幕:老人问起一个孩子的名字,孩子告知后,老人或听不到,或听错,又或者转眼就忘掉。然而面对老人每次的询问,小朋友都很有耐心,一遍又一遍的认真说出自己的名字,毫不厌烦。他们一起吃饭、做手工,画画,游戏,甚至跳舞。
这种隔代互动的生活,让老人享受到天伦之乐。当孩子们肆意奔跑、玩耍,或者轻轻地拉起这些爷爷奶奶的手,老人显得神采飞扬。他们渐渐抛弃了以前暮气沉沉,“除了吃饭就是睡觉”的单调日子。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曾报道,“代际学习中心”一方面让老人重新发现并肯定了自我价值,他们在跟孩子接触中也获得了更多乐趣和欢笑;另一方面,孩童比之前更能接受残障老人了,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过程,从老人那里收获了无条件付出的爱,还意识到“大人有时也是需要帮助的”。
在荷兰的养老院,这种代际交流的模式邀请的陪护“嘉宾”是大学生。由于荷兰的房租越来越贵,对年轻人而言成了不小的负担。一家养老院将多余的房间免费出租给大学生们,以每个月至少要花30个小时来陪伴养护院里的老人作为回报。
这种“代代沟通”的模式完美互补,颇受大学生和养老院老人的欢迎。利用每天一小时,年轻人为老人带来新世界。陪伴散步、教会他们使用新的电子产品,帮他们排解孤独。老人则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经验与这些年轻人分享。
同样在荷兰,一个名叫霍格威的小镇鼎鼎大名。它是全球首家专门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建立的大型疗养院式“失智照护小镇”。
这个小镇位于阿姆斯特丹郊外,占地面积有10个足球场那么大,小镇中广场、超市、理发店、电影院、酒吧、咖啡厅等一应俱全。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大部分人虽然都忘记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是他们仍然可以在镇上悠闲地散步、遛狗、在广场上聊天、甚至在超市里购物。
对于这里的大部分失智老人来说,上世纪50-70年代正是他们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很多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记忆仍留在那个时代。为了减少病人对新环境的抵触和焦虑,霍格威镇将小镇的风格进行了“穿越式改造”:保留了20世纪50年代的复古建筑风格,室内设计也参照那个年代,精心设计成城市风格、贵族风格、商务风格、印度风格、居家风格等复古形式。这样的设计可以让病人在记忆中仅存的场景中生活,从而降低他们的焦躁感。
除了这些贴心的设计,镇里的护理人员和医生也都配合老人,每天上演着各种穿越剧情。250名全职或兼职的护理人员,医生和专家扮演成村民、邻居、店员、仆人等等,为失智老人提供24小时全方位照护。失智老人们不必被禁锢在病房中痛苦度日,而是每天和这些固定角色一起生活,享受生命最后时光中的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