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2024.11.15-17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Language: CN EN JP

进入福祉展
关闭
<返回

第11届2017第六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观众预登记通道,将于2017年5月开启,
敬请期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 +86 (0)20 8989 9605/8989 9600,
邮箱:CRCinfo@polycn.com

新闻中心

展位申请 领取门票

周燕珉:新冠疫情下,对养老建筑设计的反思(下)

行业动态 2020年04月09日 作者:健康养老频道



 

周燕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


二、老年人照料设施照料单元

划分的思考


前面我和大家分析了疫情下养老设施面临的很多困难,一个核心观点是:我们希望通过灵活的空间设计,既符合防疫的要求,满足消防的规定,也不影响老年人和运营管理者的日常使用。下面就以“照料单元”为例,探讨这种小组团划分的模式,能否多元地为我们解决隔离和分区的问题。


什么是照料单元呢?照料单元也叫照护组团,是为一定数量的护理型床位设置的生活空间组团,包含居室、单元起居厅和为其配套的护理站等居住及交通空间,一般相对独立,并有护理人员对此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这种运营管理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得到了北欧、日本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和推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下图就是北欧一个典型的照料单元的平面。

图1:丹麦Ærtebjerghaven设施照料单元平面


我们国家在2018年版的《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中也提出了“照料单元”的设置要求:“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中,为护理型床位设置的生活用房应按照料单元设计,为非护理型床位设置的生活用房宜按生活单元或照料单元设计。”在这之前,我们很少提这个概念,也没有相应的要求,所以我们大多数的建筑都是一长条,缺乏单元式的设计。但是,我认为照料单元将会是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一方面,照料单元有利于应对疫情、消防等突发事件,另一方面,照料单元也能够改善生活在其中的老年人和照护人员的生活品质。


我举一个日本组团划分的案例(图2),这个建筑标准层可以划分为4个组团,组团中间设置有一条公共通道。如果发生疫情或者火灾,可以以组团为单位进行隔离,从而将火灾或者疫情切断在一个更小的空间内尤其是火灾发生时,老年人行动缓慢,疏散的速度很慢,人手也不够,所以隔离是更加有效的做法,隔离的区域越小,处理起来也越便利。所以可以看到,“照料单元”这种形式对于紧急事件的处理非常有效。

图2:日本某设施照料单元划分示意


对于老年人和护理人员来说,照料单元也非常方便,尤其是认知症老人。采用照料单元时,护理人员的动线更短捷,管理起来更近便,和老年人关系也要更紧密,这对于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品质很有帮助。同时,照料单元组团规模较小,也能够营造出家庭化的生活氛围。老年人生活在这种空间中更放松,容易产生归属感,生活品质也会相应提升。下图是丹麦的一个照料单元的样子,可以看到这个空间阳光充沛,看上去非常的温馨,如同在家中一样。

图3:丹麦Ærtebjerghaven设施照料单元


前面简要说明了什么是照料单元,设置照料单元有哪些好处,接下来我想重点和大家讨论下面几个话题:为什么国外会发展照料单元?我们国家设置照料单元面临着那些矛盾?照料单元应该设置多大的规模,配置那些功能?怎样设置照料单元运营效率比较高?

 

1

国外照料单元的发展历程


照料单元,或者说小组团护理模式,是国外老年人照料设施的一个发展阶段,我们以德国为例来分析其发展的历程。


德国养老设施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五代。

1940-1960年期间的第一代养老设施比较简陋,以救济为主,仅仅是解决老年人的温饱问题,大家把它称之为“监狱”。

1960-1980年期间,养老设施开始有点类似于“医院”,注重卫生和护理效率,对待老年人如同对待病人一样,其实我们国家现在有的地方还有这种思想,总觉得老年人是病人。

到了1980年以后,德国第三代养老设施就开始注意公共空间的营造,平面上也更加自由,如同“宿舍”。

1995年之后第四代养老设施,就是图中所示的红框部分,就已经开始做到组团化,每个组团内配置着完整的起居厅、餐厅、厨房、浴室等功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老年人更有安全感,如同大家庭一般,所以这一阶段也称之为共同的“”。


德国最近几年已经着手在发展其第五代养老设施,提倡就近养老,融入社区,由社区来提供服务。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专业的养老设施被取代,而是提供更细分或多功能的设施,让有不同的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在家附近得到照顾。

图4:德国养老设施发展历程


国外之所以会这样发展,与其养老设施收住的目标客群有很重要的关系。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来看,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将会是养老设施收住的主要人群。从数据上看,2014年美国护理院中,8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占41.9%,需要日常生活协助的失能老人比例则超过90%;同样,在日本,我们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护理院中8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62.7%,失能老人比例也达到了91.7%。这些数据都说明,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的养老负担也在不断变重,养老机构一定会朝向更专业的照护高龄失能失智群体的方向发展。应对这一特殊群体,组团式的建筑成为更好地选择。


我国现阶段的养老设施中,还住有大量的健康老人,所以即使没有采用组团式的形式,问题也不明显。但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我们逐渐也会走向高龄化社会,如果拿6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的人口比例来预测,到了2025年,我们可能会与美国2014年的水平持平,而到了2045年,大致会与日本2016年的水平相当。所以,我举这两个国家的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我国也会走向这一阶段,适当缩小照料单元的规模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建筑设计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留出灵活调整的余地。


接下来,我举两个案例,说明国外的组团是如何划分的。


案例1是美国的伦纳德-弗洛伦斯生活中心(Leonard Florence Center for Living),这个设施每层分成两个照料单元,交通核位于组团中间,由两个组团共用。每一个生活组团内,分别配置有10间单人居室,起居厅、开敞厨房、餐厅等公共活动空间,以及清洁间、活动间等后勤辅助空间,功能比较齐全。这里特别想提醒注意的是电梯的位置,最好是位于组团中间,可以分别进入各个组团,而不用穿行其它组团,这样不仅有利于防疫隔离,也有利于打扫卫生,运送物资等,避免相互干扰。

图5:伦纳德-弗洛伦斯生活中心标准层平面图


案例2也是美国的一个设施——新犹太人生活照护组织曼哈顿生活中心(The New Jewish Lifecare Manhattan Living Center),这是一个中高密度的建筑,和我们国家的情况比较类似。建筑每一层也是分成两个照料单元,建筑的交通核和后勤辅助空间位于中间的核心筒附近。每个组团内部功能也较为完善,居室围绕中间的起居空间展开。

图6:曼哈顿生活中心的标准层平面及建筑效果图


2

我国设置照料单元面临的常见矛盾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为什么我国现阶段不太容易做到划分照料组团


首先,以前规范对朝向和日照的要求限制了组团的形式。一方面,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我国的老年人,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居民,特别喜欢南向的房间,希望居室内有自然采光;另一方面,我国养老建筑的相关规范对日照有严格要求。所以,设计师总是习惯将居室都尽量放在南边或者东西侧。但是,2018年开始执行的《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规范》考虑到照料单元这一形式,给出了一定的弹性。比如设置照料单元以后,有的居室不能满足日照标准,但是公共起居厅能够满足也可以,因为老年人白天不一定都呆在自己房间里,他会到公共区域吃饭、参加活动,这样也方便照护人员集中管理。


所以,这里有一个设计上的取向问题。有些项目倾向于将居室都放在南向,而把起居厅做成暗厅,或者放在东西边,太阳一会就过去了,起居厅实际上并不舒适,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认为起居厅还是应该尽量有日照,时间还不能太短


图7是一个错误的示例。居室都沿南向和东向布置,起居厅设置在中间的连廊上,虽然保留有这个活动空间,但是日照不是特别好,建筑遮挡也比较厉害。从防疫的角度看,这个平面也不利于划分成更小的照料单元,照护人员的护理流线也比较长,照护起来不太便捷。

图7:居室沿南向布置,起居厅位置不佳

难以划分照料单元


另外一个矛盾,是我国现在的养老项目规模普遍偏大。


在投资建设时,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很多项目都对床位数量有要求,希望尽量多布置一些房间,床位数量多一些,动辄几百上千床。最后落实在平面上,往往是一条很长的走廊,两侧布满房间,图8就是这类中比较典型的平面。

图8:某设施平面示例


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强调规模和床位数量,也应该注意空间的品质,不需要每个居室都有阳光,但是起居厅的位置要尽量好,能够晒到太阳,单个建筑组团规模也应该适当缩小,以应对未来的照护需求。

 

3

照料单元应选择适宜的规模


第三块的内容,想讲一下照料单元应设置多大的规模比较合适。


我国现行规范《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规定照料单元的设计床位数不应大于60床,相对于旧版规范的100床,这个规模已经适当缩减。新规范还提到了认知症老人照料单元的床位数,不宜大于20床。考虑到我国的国情,规范也不敢一下把规模缩得特别小,但是对照发达国家的规模,可以看到我们的规模还是偏大。比如,同样是重度失能失智老人,美国的绿屋之家(Green Home)每个组团是10-12人,丹麦的LBM单元是7-9人,日本的Group Home组团是5-9人。这些组团的规模大小,是他们多年经验的总结,与各国的照护模式匹配,是空间与服务协调的结果。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所以暂时先写大一些,以免大家都做不到。


那么,照料单元到底多大规模合适呢?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是护理人员配比和工作效率。比如,美国护理院中一般组团规模为40床左右,晚上配置一名注册护士或注册实习护士;白天则分为两个小组团,每20床配置一名注册护士或注册实习护士。


其次是老年人和护理人员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护理人员熟悉老年人,能够有针对性的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特别是认知症老人,他们比较特殊,表现的症状不太相同,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组团人太多时也容易恐慌,所以日本将认知症照料组团规模控制在5-9人,照护水平较高。


此外,还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护理需求。随着身体条件的退化,老人所需要的护理服务也更多,这也决定了组团规模不会太大。比如,日本自2000年推行小规模组团式护理,并规定特别养护院中,也就是护理程度比较高的这些机构,50%及以上的护理组团规模应在10床及以下,从而保障护理的个性化品质与人性化服务


这里举两个平面案例,来说明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适用的照料单元规模的区别。图9(b)是美国一个护理院的一般护理组团,可以看出它的平面比较自由灵活,布置了很多分散的小起居厅,床位数也要更多一些;图9(a)则是一个认知症护理组团,它的居室围绕主要活动空间来布置,护理站设置在组团中间的位置,照护人员对每间居室的情况都能够清楚地掌握,老年人一出房间就能够找到活动空间,相比较于一般护理组团,认知症照料组团的空间关系要更加简明。

图9:认知症护理组团和普通护理组团的区分

 

4

照料单元的功能配置应尽量完善


第四点我讲一下,照料单元应该配置哪些功能。


从下面的功能关系图(图10)中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照料单元内除了老人居室,还有公共起居厅、护理站及其附属空间、辅助服务空间(清洁间、污物间、洗衣间等)等功能模块。在有条件时,照料单元内最好还有独立的交通核,能够方便上下运送物资。比如遇到疫情需要封闭这个组团时,组团内的污物可以单独处理,而不会污染公共区域或者是其它组团。

图10:护理型组团功能示意


以我们设计的一个设施的标准层平面为例。当时,我们设计了一组公用的主交通核,从主交通核出来后可以分成两个组团,每个组团内部配置有单独的配套服务功能和公共起居厅,还分别设置有单独的次交通核(含有电梯),方便后勤和护理人员使用。

图11:某设施标准层组团划分示意


我们把平面放大一点看,当时针对组团划分,我们也考虑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从公共电梯上来以后,如果两个组团需要分开,应该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在电梯厅里设置了两个门,走廊在有需要时也可以增加一道门,从而将其中一个组团单独隔离。

图12:主交通核平面示意


在每个组团内部,我们也预留了完整的服务空间,比如备餐管理、清洁间、污物间、洗浴空间等等,即使是被隔离,也能够独立地满足组团内老年人和护理人员的使用需求。组团内还设置有一部单独的服务电梯,隔离状态下可以运输物资,而不必经过公共空间或者是其它组团。

图13:服务区平面示意

 

5

照料单元的划分应注意护理效率


第五点,我想强调一下照料单元的划分应注意提升护理效率。组团式照护相较于不划分组团,确实会更费人力,所以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我们应该通过一些手法,来提升护理人员的效率,达到节约人力、降低护理人员工作负担的效果。我以一个日本的案例来简要说明。


图14所示是日本某设施的标准层平面。这个设施将组团的护理站设置在L型平面的拐角处,正好处于两个组团的分隔线上。这种平面设计,使得护理站的照护人员,既能够照顾到组团A里的老年人,也能够照顾到组团B,护理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帮助。发生紧急情况时,比如如果需要防疫,就可以将这两个组团分开,成为独立的两个组团,主交通核也可以分别通向两个组团。这种设计就是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做法。

图14:日本某设施组团划分示意

 

最后,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个设计案例——北京长友雅苑的圆楼,也是我们之前设计咨询过的一个认知症照护中心。这栋建筑有三层,是一个改造项目,本来有一个圆形的建筑基底,我们在此基础上做的改造。


从功能布局上看,建筑首层以公共功能为主,包括社区服务中心、中医诊所、认知症照料中心门厅等,这些公共空间设置有不同的出入口,平时可以合并使用,需要隔离时也可以分开。楼上两层为认知症老人的照料中心,均采用组团式布局,每一个楼层可以划分为6个不同的照料单元。


图15:长友圆楼各楼层功能布局示意


以二层平面为例,圆楼的外围被划分为6个照料单元,有的组团是9个人,有的是10个人,其中还设置有一个双拼组团。圆楼中心区域是一个采光中庭,围绕中庭的一圈区域是共用的公共活动空间,中庭与公区之间有玻璃分隔。内侧居室和活动区之间还设置了许多采光天井,可以实现内侧居室的采光和通风。建筑组团之间可以通过居室之间的走廊联通,也可以将中间的公共活动区域联通,平时不同组团的护理人员可以穿行活动区域,动线比较便捷。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封闭其中一个组团,也不会对其它组团造成过多的干扰。分散布置在建筑内的几部电梯,也能够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物资运输需求。

图16:长友圆楼二层平面布置图


图17:中庭能够为活动区域提供采光


设置双拼组团的目的,是为了相对节约护理人员,提高建筑的灵活性。如果这两个组团收住初期认知症老人,或者收住的都是卧床的认知症老人,(能行动的中重度认知症老人护理要求最高),就可以将两个组团合并成为一个20人的大组团,节约人力。这里的建筑空间也有一些特殊的处理,比如两个组团之间的公共起居厅可以通过开关门实现合并和分离,方便不同的活动需求;公共浴室也是两个组团共用,两边的门可以关上。

图18:双拼组团平面布置示意


每个照料单元内部功能配置也比较齐全,除了就餐区和起居厅之外,也设置有公共浴室和公共卫生间,沿着墙壁布置有备餐台和工作区域,还有一些储藏空间,能够满足日常照护需求,清洁间、污物间则布置在两个组团中间。

图19:独立照料单元平面布置示意

 

下面这些图片是建成后的样子,因为是圆楼,空间里有很多的曲线,看上去也显得更加活泼。

图20:长友圆楼空间实景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有关“照料单元”的很多设计理念,最后小结一下。


面对这场疫情,养老设施的防疫问题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只考虑到疫情,还应该考虑到建筑的日常运营和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需求,我们需要在这中间找到一种平衡。类似于“照料单元”这种形式,既符合防疫的需求,有利于护理品质、护理效率的提升,也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当然,现阶段设置照料单元确实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带来成本的提升,更费人力,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建议还是尽量去做,或者在建筑设计之初就留出改造的余地。


当然“照料单元”只是防疫和日常运营结合的一个例子,我今天的分享就当作是抛砖引玉,也希望各位建筑师同行积极调动智慧,更好地理解疫情与养老建筑的关系,创新设计出更优秀的养老建筑空间。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一周康养要闻
北京市养老机构一览表
上海市养老机构一览表
中国太保在建养老项目盘点
15个省市养老补贴政策一览


展位预定
温女士
电话:020-8989 9635
邮箱:SICinfo@polycn.com

关于保利展览

SIC老博会组展单位广州市保利锦汉展览有限公司始创于2000年,是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048)控股的专业展览主办机构,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会展品牌,提供国际性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帮助客户开拓无限商机。

2024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

2024年11月15日-17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您可能感兴趣的主题展区:

智慧养老 智慧无障碍城市 康复护理 养老照护 适老化部品

更多展会详情请咨询

吴帆

电话:020-8930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