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2025.11.20-22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Language: CN EN JP

进入福祉展
关闭
<返回

第11届2017第六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观众预登记通道,将于2017年5月开启,
敬请期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 +86 (0)20 8989 9605/8989 9600,
邮箱:CRCinfo@polycn.com

新闻中心

展位申请 领取门票

入住率连年下滑,养老机构如何走出高空置率的困局?

行业动态 2024年04月25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曾经,各地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末,养老机构4.1万个,养老床位820.1万张
 
根据《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入住率最高不超过44.36%。基本未过半从近十年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来看,整体呈也呈下滑趋势。

 

  养老需求热 市场冷 

 

在日渐老龄化严重的社会背景及巨大的养老需求下,养老院的需求理应呈现出增长趋势。如今现实情况却是养老机构空着大量床位,面临着较高的空置率,不少养老机构持续处于亏损状态
 
2023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公布数据,北京571家养老机构的11.2万张养老床位,只收了4.3万名老人,平均入住率仅为38.4%。
 
截止2022年底,上海市养老机构共有入住老人71731人,床位数共计16.36万张,整体入住率约为43.8%。其中,部分区的养老机构入住率甚至不足40%。
 
武汉市养老机构的床位有4.9万张,截至2023年11月,入住的老人只有1.72万。入住率仅为35.1%。
 
 

  养老需求明明很大 

  为什么空置率却这么高?

 

1. 养老机构的价格超出老年人支付能力,价格高或成养老机构入职率低的现实原因。
 
2. 养老机构的投建与老年人口的分布存在空间错位。由于前期规划不当与价格等原因,而形成多数养老院建在郊区,老年人在城区的矛盾局面。
 
3.老年人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需求未能被满足医疗服务欠缺成为失能老人不愿入住养老机构的重要原因之一,养老机构内配备专业医疗护理服务、急救设施、专业医护人员等,正是许多老人家属考虑的重要标准之一。
 
4. 居住环境是否明亮、干净、舒适,尤其是向阳的环境特别得老人的青睐,作为长期居住的老人对于机构内的功能区也比较在意,例如棋牌室、舞蹈室、音乐室、宗教室等,如果有他们喜欢的区域就会成为选择的加分项等

 

 

 

  如何走出高空置率的困局?

  挖掘存量市场的潜力 

 

养老机构的出现本身是为积极应对老龄化,为老年人带来更专业的养老照护和服务,养老机构要走出低入住率的困境,不应只局限于自身的一亩三分地,或通过以投资带机制,推动专业化养老机构下沉社区扩大服务范围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改善居住环境和设施设备,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足老年人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地区的养老机构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运营模式 

 

01

试点“家床”模式,解决护理资源过剩

 

 

“我感觉‘家床’是一片蓝海,必须抢先布局起来。
 
上海经营者两家民办养老院的王海水表示,当时选址是基于充分的调研,且周边同行竞争不激烈。
 
但开业后却远远低于预期,133张床位,空置率达25%左右。
 
养老院空床持续增多,给院内带来了一定的经营压力。这也成了他主动参与到全市家庭照护床位(简称:家床)工作的主因之一。
 
去年,王海水的快乐之家养老院成为服务上海市首批家庭照护床位试点的机构,把养老院的护理资源延伸到老人家里去
 
成为家床服务单位后,快乐之家养老院陆续接到了近90单生意。其中,纯老家庭占73%,独居老人占19%。服务对象最大年纪95岁,平均年龄约82岁。这些老人在过去都是养老机构的潜在客户
 
他们发现,找保姆或者居家养老的护工,都仅能照料生活,如果想进一步地享受定期健康监测、理疗等专业护理服务,必须借助于养老院的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看,更加符合国人养老观念的家床模式,短期内可作为解决疫情下养老院护理资源过剩的一种手段,长期来看,也不啻养老机构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方向
 
随着家床试点范围越来越大,养老机构的供需两端,也有望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就在不久前,王海水为他的快乐靖宇养老院申报了上海市第二批家床试点。

 

02

医养结合模式:解决养老与就医双重需求

 
 
 

老年人对“养”和“医”需求的叠加趋势日渐明显,“医养结合”近几年已成为国家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鼓励将医疗机或服务嵌入到养老机构,或养老院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集医疗和养老为一体的服务模式。

 

例如,在《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民政部门便明确将医养结合作为未来5年提升养老服务能级的举措,并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服务率达到100%”设定为一个重要的预期性指标。

 

浦东的东养老院院长刘妹,同时也管理着另一家养老机构孙桥养老院,两者都位于非中心城区,前者一直未引入医养结合的模式,81张床位,入住了31人,入住率情况一直不乐观

 

而后者,几年前与原孙桥卫生院合并改建,是一个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院210张床位,入住158位老人,入住率高于50%,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医的部分与养的部分,通过院内2号楼的绿色通道连接在一起

“如果老人要就诊,转到隔壁楼的病房就可以了。”这样便减少了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因就医而导致流失的现象

 

通过2号楼的绿色通道,老人可以直达医院

 

 

在北京的广源长青养老中心的负责人詹永说看来,失能老人进入机构接受集约型的照护,是最节省社会成本的方式。于是面向他公司下设的两个民非机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养老院,他也打算走“社区医养”的路线。

 
 
 
为了养老院的医疗保障,詹永从他负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专门抽出2名医生、6名护士和3名康复师的团队,进驻到养老院的医务室提供全职服务目前养老院的120张床位住了100多位老人,入住率超90%
 
 
 
他规划要以现在的社区医院和养老院为基地,辐射到社区,再到每栋楼,进而到百姓家门口、到床旁。由医生上门为失能老人做评估,评估回来形成照护方案,养老人员就知道该怎么去照顾老人,比起医疗和养老分开的情况,这种模式效率更高
 

03

实现机构居家化,像家一样的养老院

 

 

养老机构空置率居高不下,是种资源的浪费。武汉市人大代表、湖北省荣军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湖北医养康复中心养老服务部负责人袁晓燕认为,实现机构居家化,是提高养老机构入住率的突破口,也是现在养老机构面临起步转型阶段最好的方向
 
借鉴于一所高端私立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和模式,她总结出一下这几点:
 
首先是关系的确立。从机构和病人的关系,转变为社区和居民的关系。“养老机构传统的做法是将入住的老人作为照顾的对象,实行床位制。应该将床位制改成住户制,将入住的老人当成居民。老人可以评价我的任何不好,可以投诉,可以换管家,而不是忍着或者想办法换机构。”
 
养老机构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住在这里可以享受便利的医疗服务,这是居家养老没有的好处,袁晓燕补充道。
 
其次,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服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吃饭的时间、房间的布置、配备什么样的护理员等,老人应该可以自由选择。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都提供,这样老人才有幸福感,自由方便。”
 
袁晓燕(左)与老年护养中心的老人一起开展文娱活动
 
袁晓燕负责的湖北医养康复中心养老服务部,从去年3月起,不到一年时间便住进了200多位老人。许多老人是慕名而来。
 
在这里,所有房间朝南,窗外望去是开阔的南湖。每一个房间,阳台、洗衣机、中央空调、冰箱、微波炉,一应俱全。她鼓励老人们把家里的一些东西带到机构,只要不影响大体结构,比如与子孙的合影,或某个珍爱的物件。她也尝试将集体就餐改为自助餐,尽管她说这个模式还有待改进。

 

部分素材源于网络

 

2025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

2025年11月20日-22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您可能感兴趣的主题展区:

智慧养老 智慧无障碍城市 康复护理 养老照护 适老化部品

更多展会详情请咨询

吴帆

电话:020-8930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