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2025.11.20-22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Language: CN EN JP

进入福祉展
关闭
<返回

第11届2017第六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观众预登记通道,将于2017年5月开启,
敬请期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 +86 (0)20 8989 9605/8989 9600,
邮箱:CRCinfo@polycn.com

新闻中心

展位申请 领取门票

探析未来“中国式养老”六大趋势

行业动态 2015年09月01日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4.8亿,占到人口总数的30%。这意味着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个老人。

什么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我们将如何老去?

新华社记者近期通过调研,初步描绘出一幅未来“中国式养老”的图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孤寡、失能、高龄、特困等老年人群体得到充分保障;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居家养老——多数人的归宿

无论从情感还是现实来看,居家养老都将是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主流。记者从民政部获悉,“十三五”期间居家社区养老将成为政策投放的重点。

“落叶归根”“少小离家老大回”……体现出中国人对家的眷恋与坚守,记者调查发现,在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仍然是大多数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养老方式。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规划,到今年底每千名老人将拥有30张床位。这意味着,养老机构只能为3%的老人提供服务,而大多数老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

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2020年我国养老规划的愿景是: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同样是在家养老,未来的居家养老将与以往有所不同。

每天中午12点,天津市和平区劲松护养院都会把一荤一素、热气腾腾的两菜一汤准时送到73岁的栾秉麦老人家中。

“送餐服务帮了大忙,我都吃胖了。”栾秉麦一生未婚,由于年迈体弱,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成了难题。从2012年起,天津试点开展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服务。包括配餐送餐、入户护理、健康咨询、医疗保健等专业化服务,走出养老院的围墙,进入居民社区和家庭,至今已有3000多名老人受益。

在“互联网+”时代,智能化也极大提升了居家养老的质量。据民政部介绍,去年我国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已通过开展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跌倒自动检测、痴呆老人防走失、老人行为智能分析等服务,探索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民政局2009年建立起虚拟养老院以来,已有7万多名老人享受日间照料、保健康复、心理慰藉等10大类230多项服务;浙江省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计划到2017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形成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湖南长沙岳麓区近年来打造了2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建立了老人信息库……

“只有利用社会化的机制才能实现风险共担和代际补偿,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刘继同认为,如果能在每个社区都培育一个多学科的养老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日间看护等服务,老年人在家就能住得安心。

机构养老——不仅是“兜底”,更将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虽然机构养老不是健康老人们的首选,但却可以为那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在安徽合肥滨湖医院老年科,记者看到,专门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的两人间里拥有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储物柜等,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可随时呼叫服务人员。

“在别的地方,病看好了就得出院,不舒服了再来住院,我们年纪大了,就想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今年84岁的张建廷老人觉得,目前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对他再适合不过。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养老机构的“兜底”作用正日益强化。如北京市今年明确,除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全部床位用于接收政府兜底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外,公办民营、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也应至少留出20%的床位用于接收这类人群。上海市近年提出要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通过医养结合方式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保障。

让“刚需”老人“有的进”,也要使更多老人“有的选”,这将是未来中国养老机构担负的“双重职责”。

无论是敬老院、福利院、养老院,还是老年公寓、护老院、疗养院……总之,如果经济不宽裕,可以入住公立养老院;如果“不差钱”,可以选择“高大上”的养老社区;如果喜欢家庭氛围,有居家式的养老机构;如果喜欢旅游,还有“移动式”“候鸟式”的养老模式……可以预见,我国养老机构和养老模式将呈现多样化趋势,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养老需求。

以地养老——为农村养老“破题”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农村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农村养老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同时,留守老人的数量正逐年增多。除了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退休金,他们只能靠土地维持生活,一旦失去劳动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以土地流转支撑农村养老,即“以地养老”有望成为解决农民养老资金来源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山东省青岛市夏格庄镇农村,一栋拥有60张床位的养老院已进入装修尾声。据投资人黄杜维介绍,这家养老院采取以地养老模式,本村60岁以上老人及其子女只要签约将承包地流转到村养老合作社,老人就可以免费入住养老。

“老人的耕地实际上是交给了村上,我只是兑换了村上的机动地,将机动地连片,用于盖大棚,搞养殖等经营,所有的收入用于补偿养老院的开销。”黄杜维说。

记者了解到,“以地养老”探索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首肯,具有乐观的发展前景。

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高利平认为,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源,真正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农民能够实现“以地养老”,将有助于破解中国农村的养老困境。

老老相助——未来“中国式养老”的特色补充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邻里乡亲照顾留守、空巢老人……这种更强调普通百姓之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城乡居家和机构养老的特色补充。

今年65岁的叶迎春是吉林省梅河口市吉乐乡吉祥村村民。5年前,因老伴过世,他突发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虽然在浙江做生意的3个孩子都想把他接到身边养老,但故土难离,老人还是坚持留在家乡。

在家乡生活的叶迎春受到了村里老年大院协会的关照,因77岁的岳静秋老人和叶迎春是几十年的老邻居,协会便分配他来照顾叶迎春,陪他聊天,帮他擦洗身体,帮他恢复行走功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人们不爱离开家乡,不爱住养老院,村上就组织老人成立老年大院协会,为老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形成互助养老的格局,生活有保障、精神不孤独。”吉乐乡党委书记李建峰说。

记者了解到,除吉林外,在湖北武汉、山东烟台也有类似的互助养老的实践。

“老年人最懂得老年人,他们之间心理距离最短,最易接受对方的帮助,最可能在互助中体现关爱,收获幸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认为,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互助养老作为社区和农村养老的补充,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一大特色。

专业服务——未来养老产业“必修课”

“养老护理不是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员也不是保姆。”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倚水家园老年护理院院长石雷表示,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不高的现实影响着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发展趋势看,专业化将是养老机构的“必修课”。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全国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正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已有《养老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等国家标准和《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估规范》《老年照护等级评估要求》等地方标准。随着养老事业的发展,更多关于养老服务的标准将出台。

为老人翻身的频率、洗脚水的温度、义齿的清洁护理程序、梳子齿的形状……翻开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定点养老机构编印的培训教材,每项养老护理规范和标准都设置得细致入微。广东东莞也针对养老服务制定了标准化的规范,从“抚摸老人手、肩部位”的日常护理细节,到“不允许随便给老人起绰号”的精神关照一一列明。

无论从政策的顶层设计,还是各地的实践探索来看,专业化、标准化都将成为我国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不仅将给老年人带来高质量的服务体验,还将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整体的提高。”吉林省心理教育协会秘书长万恩认为,未来养老机构需要对护理员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并努力实现机构运行和服务内容标准化,一些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不仅可能成为行业“金标准”,甚至可能成为宝贵的无形资产。

护理保险——未来老年人尊严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达3500万。由于护理费用长期无法纳入医保,“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许多困难家庭的真实写照,也使许多失能老人无力保持最起码的尊严。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不同方式开始“试水”长期护理保险,或将成为老年人中“最困难群体”问题的“正解”。

“有了护理保险,很多花费都可以报销了,虽然老人没有工作,只是参加了居民医保,但这已经为我们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69岁的山东青岛市民纪绿华说,自己94岁的老母亲能入住市老年护理院,得益于青岛市近年来实施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青岛于2012年起,在全国首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填补了国内失能、半失能人员医疗护理保障的制度空白。今年1月起,这项制度的覆盖范围,还首次扩大到了农村失能人员。3年来,共约4万人享受了护理保险待遇,支出护理保险资金7.6亿元,让很多老人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旅程。

从今年5月起,吉林长春也开始正式实行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制度。目前已初步达到“患者减负担,医保少支付,机构得发展,服务更规范,就业增岗位”的效果。

“从各地实践看,建立护理险应当成为促进养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将使老年人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处处长周新华说。


 

来源:新华社

2025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

2025年11月20日-22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您可能感兴趣的主题展区:

智慧养老 智慧无障碍城市 康复护理 养老照护 适老化部品

更多展会详情请咨询

吴帆

电话:020-8930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