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2024.11.15-17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Language: CN EN JP

进入福祉展
关闭
<返回

第11届2017第六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观众预登记通道,将于2017年5月开启,
敬请期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 +86 (0)20 8989 9605/8989 9600,
邮箱:CRCinfo@polycn.com

新闻中心

展位申请 领取门票

【乌丹星】2015年中国养老产业回顾(1-10)

行业动态 2015年12月15日

2.jpg

2015养老产业回顾(1)

这一年马上又要过去了,养老这块热土上播种了什么?孕育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2016大势该如何判断?该做些什么?从今日起希望自己沉下来好好想一想,思考中记录并与大家分享。

首先,不能不谈顶层设计。2013是产业元年,35号40号双产文件、3PPP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给养老定了基调——国家战略之一,非某个或某几个部委所能掌控的大事。养老从此拉开大幕,2014共出台了23个部委级以上文件,为一个产业出台政策密集程度前所未有。2015到目前为止出台了9个,速度明显放慢,内容也逐渐走向务实。吃的太多太快总是需要消化吸收,否则是营养还是垃圾?2015各种养老政策文件中最值得关注点是开始走向法制。北京市5月1号率先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首开养老地方法规之先河。目前已有北京天津江苏浙江青岛成都6个地区出台了养老服务立法。但国家层面新立法尚未出台?都是意见办法等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保障力度远远不够。养老需要哪些法律支撑?我们看到发达国家曾经颁布过的《老年保障法》《社会服务组织法》《社区服务法》《长期照护法》《反老年岐视法》《介护保险法》《社会福利士法》等等,对投资者服务机构服务者从业机构等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界定及法律保护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有谁又能替代法律呢?

2015养老产业回顾(2)

政策中有些细微变化值得关注。比如最早2008加快居家养老服务文件中对机构养老的定位表达是机构为补充,2012年之后改为机构为支撑,2015又改回为机构为补充。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是床位数猛增但空置率很高接近50%,说明远郊化不被认可。二是市调结果证明。各类市调结果都比较一致,95%以上的老人都希望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去机构是不得已。2015各级政府全力打造的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点是我们民族文化及传统观念根结所在,不是短期不会改变而是长期。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点是商业保险,政策一再加大其作用和地位,其用意和意义不言而喻。国外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也证明了社区居家养老是最终解决方案。先是大量投资盖机构后发现资金紧张人员紧张又不得不倡导回社区Aging in place就地老化。9073模式是正确的,但我们社区供给端问题确实比机构大很多。社区助餐、助浴、助医、助康、助护、助乐、助行、助洁等,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从顶层设计看,社区服务到底问题出在哪儿?1.谁是构建服务体系的主体?政府?企业还是NGO?如果是政府该如何承担?如果三方都有责任,责权利该如何划分?划分是否有法律做保障?今天让我进社区,明天居委会赶我出局该如何处理?2.谁是服务提供者。答案一定是企业。但社区作为普惠式服务如何生存?没有人指望养老赚大钱已成为社会共识,但生存问题必须解决。3.谁来评价和支持?社区服务碎片化不确定、难管理、难盈利已是不争的事实,需要政府支持才能渡过难关,如何公正公开公平有序长期的支持是关键,而关键的关键是评价评估体系及补贴机制。政府想做但不懂这是难点所在。4.服务队伍在哪里?机构服务是集约化使用资源、集约化评价、集约化管理、集约化支撑,社区服务是碎片化使用资源、碎片化评价、碎片化管理、碎片化支撑。机构服务考验企业运作能力和治理水平,社区服务考验政府运作能力和治理水平,社区难度显而易见,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因此当下政府顶层设计是需要真的去设计而非盲目撒钱。

2015养老产业回顾(3)

关于顶层设计中长期照护保险。长照险的目的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度膨胀把没有治疗价值的退行性疾病、需要长期照护的群体与医疗分开。青岛从结余医保中分出部分作为长期护理险正在成为榜样被推广和效仿。1.如果医保亏空怎么办?2.如果作为国家制度性安排是否适合全国?中国医养结合推进埋藏着巨大风险和隐患,即医保支出的迅速恶化。试想过去看病拿药花医保不方便现在送上门来了老人们还会放过它吗?养老不是离不开医疗而是离不开长期照护。养老不是治病而是生活方式?长期照护之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之后另立门户出现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和思考。长期照护需要解决5大问题:1.政府谁是责任主体?2.钱从哪儿来?3.如何评估使用者?4.如何提供及传递服务?5.如何监管。拿医疗体系举例反推长照体系:1.卫计委是责任主体,2.钱有医保和自费,3.医生是评估使用者是否需要的判断者,4.可以在社区医院地区医院城市大医院分别接受服务,5.有医院管理条例监管。为了避免政府部门互相推诿扯皮,发达国家都相继成立了老年事务部或类似专门独立机构作为长照体系构建及实施主体。当一个国家老龄人口将达到30%以上时,为这个群体设立政府职能部门或机构是前瞻性预判性决策。中国有民政部但老年只是工作之一权利又有限。中国也有老龄办但在民政部之下更无法承担?卫计委可以承担长照体系构建吗?否。一是13亿医疗问题都焦头烂额谈何长照?二是医疗资源的稀缺性昂贵性决定了本不应与长照混淆。以上推理不难看出民政担不了长照,卫计委也担不了长照,医养无法真正结合?两部委自身利益权利决定了无法顾及13亿人的利益权利?体制不改不动手术根本问题无法解决。解决方案就是成立国家老年事务部,全身心做一件事服务一个群体没有之一。或将老龄委升格直接在国务院领导下开展工作,将各部委意见统一收纳转化为可落实可实施的解决方案下发,基层执行者只需要对1个部委而非8部委10部委。部委越多一线越不知如何操作?都在管都不管是旧常态,横向整合是新常态。


3.jpg

2015养老产业回顾(4)。

长期照护问题钱从哪儿来?1.与医保一体化有医保就有照护险,简单易实施但容易医护不分导致费用过度使用,2.与医保分开照护险另酬资,容易区分开不同目标客户但再增加百姓税收负担,3.在医保下设立独立照护险项目独立运行,相对易实施易管理。核心问题谁交费?中国工薪层税费比例无论对个人还是雇主都是比较高的了,长期照护保险酬资到底如何解决?全球3种模式:1.福利国家政府税收支付如英国,2.市场化国家商保解决如美国,3.社会化酬资政府个人雇主三方按比例交纳如德国、日本、以色列等。中国社会阶层收入结构比较复杂,长照险交纳可能需要3种酬资模式共用。分层次酬资,1.贫穷人口国家稅收替代交付,2.富有阶层商保解决,3.中层阶层社会化酬资解决。商业保险在未来养老及长照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商保是逐利的不是福利公益。一般险是多数人投保少数人受益出事是小概率事件,而照护险正好相反出事是大概率事件也是确定要支付的所以保险公司没积极性。要想让商保有积极性政府需要给予支持和优惠。美国没有全民医保只对穷人和老人有医保。联邦政府将医保费用划拔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与医院及护理院确定如何支付。政府是通过严格测算预算划拔的,保险公司要想嫌钱只能对医院护理院严格监督控制费用,政府间接通过保险公司完成了监管,省力又省心。

2015养老产业回顾(5)。

长期照护问题如何评估?日本介护产业发展告诉了我们3个铁律,长照险解决了社区居家养老买单问题,评估体系解决了应该给谁买单问题,介护士立法及职业培训解决了谁来服务问题。中国社区居家养老之所以很难开展或无法生存源于以上3个问题都无解政策无法给出答案?各地评估体系纷纷建立,各个养老机构评估也整套出台似乎我们评估很有成效。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1.多数医院模式评估非养老评估,2.评价标准片面单一缺乏整体观,社会心理因素无法评价,3.不是对接支付体系的评估多是护理资源配置评估。对于机构内部可行但对行业产业及国家制度性设计就略显不足。长照险推出最大难度不在于钱从哪儿来而在于如何评估,评估直接关系到支付,其公平公正性很难达成,还要与医保养老金体系平衡对接其复杂性实属高难度。国家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組织相关力量下大功夫研究并以制度性设计及制度性安排为目标,这不是某企业或机构所能承担的实属国家战略落地实施根本所需。

2015养老产业回顾(6)。

长期照护体系服务传递。目前主要有居家照护社区照护及机构照护3种模式,难点在居家和社区。居家服务中保洁保姆小时工已被接受和市场定价,但专业照护尚未真正全面开展:1.专业人士入户资质资格?非专业不需要专业人士一定需要。比如医生护士康复等入户许可?按照国家规定医护执业资格只有落在某医疗机构中才成立,个人机构外执业的合法性首先遇到挑战。2.专业人士入户执业法律保障缺失,一旦在家中出现突发事件该如何判断处理?一个人是否可以独立入户?3.谁来定价和买单?是政府定价还是市场定价?支付方式如何?现场给现金吗?低收入群体政府如何支付?4.居家护理专业人才缺乏。既便全部是医生护士上门居家服务同样需要经过职业培训,更何况未来很多服务可能要由护士助理、专业照护师等新兴职业承担,有水平高质量专业培训是目前主要瓶颈。5.上门服务质量如何监管。标准易做、实施难落、责任主体不清,机构照护监管都无法实施更何况碎片化的居家和社区?顶层设计如此不完善甚至拖了产业发展后腿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养老?1.做小不做大控制风险,2.做人不做房构建核心,3.做精不做全集中优势,4.做益不做利借势练兵。不做害怕没跟上大势,做了又害怕陷进去不赚钱?5种人最好別做养老:1.高成本贷款的,2.指望3-5年收回投资或赚钱的,3.没有其它产业补贴的,4.想卖房子不想真做养老的,5.没有良好社会资源的。看险资投养老力度就能理解为什么靠贷款不行,看低入住率就能理解为什么想快速回笼获利不行,看地产开发商玩养老就能理解为什么没有其他主业补贴不行,看空荡荡郊外大盘就能理解为什么光想卖房子不行,看政府和医院脸色就能理解为什么没资源不行。

2015中国养老产业回顾(7)。

养老项目现状如何?简单归纳,郊外大盘面临空置风险,城市中高端老年公寓逐渐被认知和接受。保利和熹会、乐成恭和苑经历了不温不火之后都相继住满。1.说明市场潜在需求正在逐渐转化为有效需求,但时间仍需开业后3年甚至更长。2.客户主要以失能半失能刚需为主。3.价格以每月5000-8000居中最适宜,很多机构都是采取了各种变相降价或促销才得到了客户。4.服务团队走向成熟,无论在入住评估、照护计划制定、照护实施还是质量评价滿意度跟踪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这也是客户最看重的。与机构相比社区日间照料形式等商业模式尚未成立。靠政府补贴还是靠老人自費?社区是政府主导但实施靠企业或社会组织。一般地方政府与养老企业沟通中都会把进社区作为附加条件,不但要求企业做还必须是非营利。此阶段社区照护N多问题无解更多是形象工程。房地产企业自持社区内照护模式比普通社区有更多优势但盈利模式有待验证。一二线城市养老机构有潜力三四线城市应慎重。尽管没有详细精准数字,但2015项目上马速度明显降低。险资系仍以资金强势继续大举扩张但各个保险公司战略意图及战术布局越显差异性,有的集中持续照料大社区有的集中城市小型旧楼改造。地产商转型养老多数不是主营转而是小试成功的寥寥无几?"以房养老"不是老人而是地产商用地产赚钱养养老项目。

4.jpg

2015年中国养老产业回顾(8)。

哪些项目活下来了?1.价格适中。大城市5000-8000,中小城市2000-3000,入门费3-5万可以接受,30-50万受到阻力除了偏高资金安全性市场质疑,价格仍是第一敏感因素。2.城市中或近郊交通便利,远郊大盘无论在哪个城市无论如何忽悠都有问题,区位应是第二敏感。3.重点以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老人照护为主的。目前入住养老机构平均年龄80以上,活力长者80岁以下入住机构多以高知高素质高追求老人居多,二三线城市比例极低既便一线城市差异也很大北京上海尚可,可见刚需服务为第三敏感。4.老年活动组织好的。很多机构采用了旅游+机构的市场培育方式效果不错。5.与政府合作紧密的。作为政府样板工程执行者获取大量政府资金资源,公办民营社区服务较多。此类项目风险在于一旦断奶怎么活下去?总之2013对市场研判的几点今天都在显效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仍会继续。政府主战与企业主战,非营利与营利,社区服务与机构服务,中低端与高大上两大阵营格局越发清晰。该是哪个阵营的就坚守在哪个阵营好好玩,在产品服务上下功夫炼内功。怕就怕至今不知道自己定位在哪儿?一会儿想做高大上一会儿又惦念着拿政府那点补贴。一会儿建个机构一会儿又踏进社区。说起来机构社区本应一体化但现实资金人员服务水平都远达不到,踏踏实实把一种模式一个点真正做好为上策。要推两大阵营典型案例可以看泰康和天津龙福宫。泰康陈东升想明白了看明白了,定位十分清晰,坚持高大上大社区,至今开业1家布阵5家;天津龙福宫张文革也想明白了看明白了,定位十分清晰,坚持中低端小规模,至今做了8家。纵观一把手把养老想明白了的看明白了的、战略定位清晰、实现路径可行商业模式成立的不多。

2015年中国养老产业回顾(9)。

养老产业走到今天尚未跨越的三座大山:1.资本进出通道,2.盈利模式,3.人才。1.资本进出通道。目前无论如何鼓励资本进入都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模式是"关门打狗"只能进不能退?结果是"逼良为娼"各路神仙用各种手段玩猫腻。试想一个小民企小老板想做养老想做非盈利盖了一个机构,按照现行民非规定,房子不归你了,物业无法抵押贷款,收益股东不能分红。于是我左手注册民非拿政府政策补贴及各种优惠政策,右手注册公司投资养老,入门费及各种收取老人的钱以各种名目在两个池子里转来转去?不玩猫腻怎么办?按照现行政策,我投养老不如干脆做慈善把物业捐出去还落个好名声后面也不用辛苦了?当然很多资本已经进入了民非机构做战略投资比如某资本投了北京汇晨,说明资本进出渠道退出机制已完成。但政策层面仍未清晰表述游戏规则,资本路径图模糊碎片化,对投融资缺乏立法保障,仍是产业发展重大障碍及风险。2.盈利模式。一头是高大上模式重资产地产模式哪年能收回来永远是个迷?多数老板应该做好了打水漂交学费的准备。没上千亿身价或没大国企大央企背景也不敢这么玩?玩得起输得起耗得起,以时间换空间坚信早晚有赚钱的一天。一头是城市中交通便利中低端租赁式小项目很多已产生盈利,一是来自严格控制投入严格控制运营支出,二是近年政府补贴锦上添花,三是来自以失能半失能高龄照护为主,护理收入是核心盈利点。苦就苦在中间格局地产商或民企,背景不够强大资金不够足,养老地产卖不动运营能力上不来?选错城市区域区位更是雪上加霜

2015中国养老产业回顾(10)。

第三座大山-人才。挖人运动这两年成疯成群少则一个人多则一个团队。相信这不是养老产业独有的也不是中国独有的,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亡则产业亡的道理世代有效。人才流动本属正常之所以拿出来讨论是觉得有些深层次原因值得思考和关注。养老人才流失有两个现象,一个是"70后"流失或被挖较严重,一个是一线护工流失严重。70后已是很多项目核心团队骨干,有过一线实战经验具备上升空间,当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或与老板理念出现分岐时"出走"的动机就会产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话语权只有执行权。他们自己有对项目的思考和判断,有想按照自己意愿去工作的强烈诉求,但往往遭到压制心里很不爽。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学习(老板是下面员工替代学习),对产业理解某些方面比老板更深入细致。老板对宏观把握更全面,他们对微观把握更深刻,本应成为很好的搭配互补。遗憾的是很多企业老板无论宏观微观一律强势干预使得这些年富力强充满活力和梦想的职业经理人无所适从很难发挥作用,被迫只能作为被使用的工具。这种人格尊严、职业尊严的被伤害是多数70后流失的主要根源,钱不是核心。而对于第二类一线护工流失则恰恰相反,钱是主要根源,尊重可以放在第二。国企央企比民企对70后有更大的吸引力,背景深名气大,但事实证明迈进去方知水深。一是关系复杂难以周旋,二是决策程序慢影响工作,三是比在民企更没有话语权,因为企业太大自身太小,四是自身待遇及工作可支配费用也许远不如民企高及灵活?大牌给你皇冠却可能折断翅膀,小牌给你翅膀却不能给你皇冠,皇冠翅膀兼得比较难。反之民企是否就比国企央企对职业经理人空间大?答案也是NO,取决于是土豪老板还是智慧老板。双向都在流动可能不取决于体制内外而取决于老板的眼界胸怀胆识智慧。但有一点是两种老板心态上有区别,体制内心态买卖不是我家的,干好干坏无所谓,而体制外心态买卖是我家的必须干好。心态差异也对用人差异有影响,前者注重关系后者重视能力。

来源:乌丹星微博

2024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

2024年11月15日-17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您可能感兴趣的主题展区:

智慧养老 智慧无障碍城市 康复护理 养老照护 适老化部品

更多展会详情请咨询

吴帆

电话:020-8930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