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2017第六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观众预登记通道,将于2017年5月开启,
敬请期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 +86 (0)20 8989 9605/8989 9600,
邮箱:CRCinfo@polycn.com
行业动态 2016年06月27日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一种“行走的力量”的刷屏模式,朋友间相互刷每天的运动步数排行榜,刷存在感。没事走两步,走走更健康。这不是貌似又要爆火的APP应用,只是微信新推出的“微信运动”公众号功能。据说此公众号已经接入了几十款智能硬件,为可穿戴式、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的等互联智能设备提供入口,光手环就有十几款。而且像乐动力、咕咚等部分运动APP也可以接入微信,分享排行榜数据,更有一些土豪智能手机,比如iPhone5s/6/plus,自带运动处理器,可以轻松接入排行榜。
微信这个永远吃不饱的胖子,无处不在地彰显着自己的神通广大,看到智能硬件的这么大块香饽饽,怎能放过?而运动关乎健康 ,健康涉及医疗,那么医疗健康+智能硬件,到底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医疗可穿戴规模大,市场混乱
2014年可以说是智能硬件的爆发之年,似乎一夜之间智能可穿戴出现在大街小巷,手上、头上都是可穿戴。身上没有一件就不够潮流,尤其是苹果Apple Watch 上市后,各种攀比出现。
CWCISA(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为22亿元,预计2016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增加到228亿元。
而据市场研究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研究表明,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医疗健康管理类产品成为市场主流,各种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出现。
因为无论是运动健康类还是医疗监测类设备都与健康相关,而人的身体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
同样的,在2014年医疗领域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移动医疗得到快速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1亿,同年增长52%,预计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进入高速发展期。
有数据预计,2015年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元,2016年预计达到23.7亿元。既然如此,移动医疗和智能可穿戴都有相当大的市场规模,又相互需求,二者的结合也许会产生更多的可能。
新的结合,带来新的需求,不光是大批的创业者涌入了医疗可穿戴这一细分领域,就连传统医药企业和科技巨头也都相继进入。仁和和九安医疗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产品,百度推出Dulife智能健康设备平台,华为有TalkBand系列手环。根据动脉网互联网医疗研究院的统计,在2014年医疗可穿戴引领互联网医疗投资走向,国内获得融资企业有28家,公布融资额有1.9亿美元。而目前国内可监测身体状况的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已有148款,企业玩家有103家。
从产品设计上来看,市面虽然有各种琳琅满目的产品,但基本上处于同质化竞争阶段,硬件设计相似,软件开发缺乏创意。
从产品功能上看,目前可穿戴设备已经具有健康监测、医疗、运动、娱乐、办公、学习、定位等多种功能。相比国外的15个监测类别,在国内的类别分布中有13个,以运动居首,占到了32.9%的市场份额,随后是睡眠、体温监测,出现了产品分布不均,多的太多,少的太少的情况。从侧面也反应出了,目前医疗可穿戴产品还处在初级应用阶段,还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和使用,智能可穿戴产品还没有深入地服务于医疗。
医疗可穿戴设备如果以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话,大体可分为运动健康类和病患监测类。
运动健康类,主要功能是用来监测运动量、消耗热量、心率、睡眠,主要有手环、手表、智能鞋、贴片等一些可穿戴小设备。比如:小米手环、乐心手环、咕咚手环、华为的TalkBand系列手环、Apple watch、华为手表等。
病患监测类,主要功能是用来帮助慢性病患者监测血压、血糖、脑电,主要有iHealth血压计、倍泰多参数生理监测仪等产品。
作为用户,我为什么要选择可穿戴设备?因为我需要通过运动来增强身体素质,最好有设备可以准确监测身体数据,帮我提供体质;因为我身体不适,有慢性病,需要有方便好用的设备来帮助我监测身体状况,而不用再总是来回往医院跑。
市场上的医疗可穿戴设备是五花八门,都号称可以用大数据来监测身体状况,保障身体健康,作为小白用户看着也是眼花缭乱。事实上,在经历了炙手可热的火爆之后,医疗可穿戴设备却是略显尴尬,明知道有很大市场,却总是抓不住用户。要不就是没抓住用户痛点,要不就是没有解决好痛点。
德国消费调研公司(GFK)在2014年10月份发布的一份有关可穿戴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有1/3的可穿戴设备用户在买到产品后6个月内就将其“丢弃”了。美国《连线》杂志也撰文指出:超过半数的美国健身跟踪设备客户已经不再使用可穿戴健身设备,1/3的客户使用不到六个月,就把这些设备扔进抽屉,或者送给朋友。当然在可穿戴刚刚兴起的中国也不例外,甚至持续使用率会更低。
为什么用户不会长期使用医疗可穿戴设备
1.从产品上来说:
(1)首先,在硬件产品设计上,外观不好看,佩戴不舒适,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用户购买欲望和持续使用的欲望。同时这些可穿戴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电池续航能力,作为随时随身的穿戴品,像手机一样经常性地充电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体验。
(2)其次,在智能数据上,主打健康数据监测的这些产品,很多都会出现数据不准确,甚至数据造假的现象。
(3)然后,大部分智能设备上只提供数据,却不提供解决方案。比如某品牌手环上,只帮用户记录了一大堆运动、睡眠状况的数据,甚至有些数据都分不清楚,也不提供数据分析,帮用户找解决方案。不知道这样一个套在手上的环子有什么用?还不如买一个手串,还能装一下大师。
2.从用户角度来说:
(1)首先,是用户习惯还没有养成。对于中国普通消费者来说,虽然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对健康养生也开始关注,但还是对如何提高健康水平,保证养生质量没有清楚认识,也还没有养成这方面的消费习惯。
(2)其次,产品的社交化驱动。就像前面提到的微信推出的“微信运动”,通过“行走的力量”这样的排行榜来粘住用户,用户通过在朋友圈的分享来驱动其长期使用。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交化的驱动,用户很难长时间去使用产品,同样用户周围有没有人在用类似的医疗可穿戴产品,也是其能否长期使用的参照。
(3)然后,用户目标需求无法满足。对于一款医疗可穿戴设备来说,有的用户可能不只是需求记录健康数据,可能更需要能够提供医疗解决方案,有的用户可能不只是需要监测睡眠数据,还需要监测血压、血糖等数据或者还需要一些娱乐功能,而当用户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用户也会放弃产品。
医疗可穿戴设备平台化,形式大于内容
基于大数据的移动医疗,其实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据的采集,通过一些医疗可穿戴设备完成;第二阶段是数据分析与整合,如苹果刚推出的Healthkit移动医疗应用平台,帮助用户来整合数据;第三个阶段是医疗服务,医生通过这些设备得到的数据来进行诊疗服务。
所以很多拥有健康监测数据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厂商,就以硬件为入口,尝试自己建设大数据平台,或者找第三方平台合作完善自己的服务,来帮助用户提供医疗解决方案。
(一)硬件+云+软件。医疗可穿戴设备厂商,自己开发可用于监测健康数据的硬件设备,同时还提供云服务,再通过自己开发的移动应用软件来连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形成医疗解决方案。国内的老牌医疗企业九安医疗,旗下就有手表、血压仪、血糖仪等智能产品,并且有自己的移动APP,以B2B2C的模式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其中,九安旗下的ihealth产品得到小米2500万美元投资,推出了iHealth血压计,想要复制移动医疗领域的小米模式。
(二)与第三方医疗平台合作,为他们提供健康监测数据。对于大多数小的硬件创业公司来说,他们没有雄厚的资金和资源,可以像九安医疗那样建立自己的云服务和数据平台,所以他们只好选择与一些第三方的医疗平台合作,为他们提供健康数据,从而可以得到一定分成。国内的春雨医生作为医患交流交易平台,在去年开放了医疗服务平台,增加了电子健康档案模块,整合平台上超过4万名的医生服务能力,为各类医疗可穿戴设备提供基于硬件数据的医疗服务。目前接入平台的有益体康便捷式心电监测仪、宜诺腕表等医疗可穿戴硬件厂商,他们的设备监测到的用户数据接入春雨医生后,平台上的医生通过查看数据,分析数据,为患者提供健康解决方案。
但是,提供了数据,有了平台,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远远还没有那么简单,医疗可穿戴设备平台化,更多时候是形式大于内容。要知道医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行业,包括医院、医生、医药企业等参与者,医疗技术又受环境、设备资源等的限制,要想解决医疗问题就要整合各方关系和资源,当然还有政府政策的限制和监管。虽然有春雨医生这样的综合平台,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信息安全。用户的健康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被可穿戴设备商采集后,再交给第三方平台,这中间就会存在很大的信息安全问题,平台能否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就显得格外重要。
而对医疗可穿戴企业来说,他们盈利的模式又相对缺乏,除了低价竞争收取用户的设备费外,有的还可以从医院、第三方平台拿到很少分成,赚钱的很少,赔钱的不在少数。设备的都没人买,更何谈服务了。
医疗可穿戴设备极大地促进了移动医疗的发展,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又新鲜的体验,可以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但是医疗可穿戴设备也存在着市场混乱,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急需要用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规范。2015年1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简称FDA)发布了两份关于互联网伊丽莎白的指导草案。FDA详细规定了低风险的平台医疗健康产品的确定标准,并对医疗第三波配件的风险评估提出了基础性建议。而目前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标准出台。如果能够尽快出台像美国类似的医疗可穿戴设备标准,将会很大的规范这一市场,从而促进移动医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同时,对于这些医疗可穿戴企业和相关移动医疗平台来说,不仅要把着眼点放在产品上,更要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只有服务真正落地了,才能增加用户粘性,让用户有长期使用的欲望,很好地满足其医疗需求。
数据来源:移动医疗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