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2017第六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观众预登记通道,将于2017年5月开启,
敬请期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 +86 (0)20 8989 9605/8989 9600,
邮箱:CRCinfo@polycn.com
行业动态 2020年09月16日 来源:《中国社会报》
6月14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何维分别就专题调研成果作发言。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围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议题建言咨政、互动交流,共商养老民生大计。
本次会议层级高,聚焦实,涉及面广,研讨深入,既有深入调研分享,又有基层鲜活案例;既有一线呼声,又有高层回应,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发挥社区在养老中的依托作用、推动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做深做实医养结合、创新乡村养老模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等成为与会委员热议的话题。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介绍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情况,并现场回应了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期策划,将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要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以期更多养老服务业同仁汲取成果,研判未来,夯实基础,奋勇争先。
养老连着千家万户,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近年来一直是民生热点议题。6月14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题正是关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此前的3月至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何维分别率队,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先后赴北京、湖北两地开展了专题调研,并通过书面形式了解江苏等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民建中央也开展了相关主题调研,为此次双周座谈会的召开做了充分的准备。
充分发挥居家社区养老应有的作用
在前期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呈现“哑铃形”特征,即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化机构提供的高端服务和政府兜底的敬老院提供的低端服务多,普通老年人消费得起、质量有保证的中档服务不足;而养老服务需求呈现“橄榄形”特征,即高端和低端需求少,对基本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的中档需求多。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世杰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居家社区养老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委员们看来,居家养老处于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家庭成员是照顾老年人的主体。因此,要通过个税减免、困难家庭补助等形式,对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发挥家庭在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好社区养老的枢纽作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认为,应明确和压实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基本责任,培育扶持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整合社区卫生、养老服务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会主委张恩迪提出以社区嵌入式养老为基点,链接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形成养老服务骨干网。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是构建‘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但目前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希望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能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发挥机构养老集中照料失能老年人的支撑作用
养老服务供给 “哑铃形”与养老服务需求“橄榄形”的矛盾,在李世杰看来:“这反映出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即总体床位数不足与高空置率并存,老人难以承担机构养老费用和机构营利难并存。”“三位一体”中,机构养老的作用该如何发挥?
对于机构养老的发展方向,李斌提出:“发展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养老机构。不断提高养老机构的照料、护理、康复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会生提出:“应加快建设护理型养老机构,发挥养老机构集中照料失能老年人的支撑作用。”针对目前多数养老机构以生活照料服务为主,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欠缺,医、养功能衔接不顺畅的问题,他建议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政策倾斜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
委员们一致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有效解决民营养老机构各种政策障碍和经营困难,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或开展公建民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
加强医养结合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合作
就做深做实医养结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表示,整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健康管理工作构建以社区为支撑的家庭养老体系是目前医养结合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中国数亿老年人医养结合的主要途径。为此,应完善基层投入和激励机制,保障和调动基层医护人员开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如何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相衔接的问题是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花亚伟一直关注的。“建议社区养老服务站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紧密结合,优先覆盖社区的重点老年人。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也要与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有机链接起来,为老人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快速诊疗、双向转诊、康复训练、长期护理等连续性服务,真正实现高质量的惠老、利老居家养老。”
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近年来,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呼声渐高。李斌在主题发言中提出:“要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科学定位,逐步建立形成全国统一、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发挥社会保险在养老服务方面适度普惠的作用。鼓励商业保险与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形成互补机制。”
自2016年以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取得良好进展,截至2018年6月底,覆盖5700万人,18.45万人享受待遇。这项制度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地方政府积极性很高,除了15个试点城市,“自愿”试点的城市已有四五十个,并且还有扩大的趋势。
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发现,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各地试点在保障范围、受益规模、筹资渠道、待遇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他建议:“在制度基本框架、基本筹资原则、基本待遇水平等三个方面予以统一,并着重关注制度设计较为全面的几个重要试点城市,以此为基础总结经验教训,作为制度统一的基本‘模板’。”
努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针对农村养老的短板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北省委会副主委杨玉成建议重点加大对贫困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减免贫困县县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对贫困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日常运营费用等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将农村互助幸福院纳入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促其规范提升、可持续发展。同时,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
任亚平建议,整合和改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将有条件地方的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养老服务中心,并扩大服务辐射范围。鼓励并引导各地根据实际,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
王建业认为,应进一步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细分研究,在实施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将农村医养问题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城镇化在养老医疗方面的辐射效应和延伸服务,尽快补齐农村养老政策与服务短板,缩小城乡差异,提高服务的公平性。
会上,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话题也备受关注。针对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的问题,委员们提出要多渠道开辟人才培养通道,建议完善技能等级认定、搭建职业晋升平台、通过职业年限奖励等提高从业人员收入,壮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从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护理人员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保障护理人员的生活水平,解决其后顾之忧。
委员发言摘编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任亚平: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调研中委员们形成了几点共识:一是政府要做好高龄、“三无”、城乡生活困难老人的兜底保障工作,培育好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二是重点强化社区的平台和枢纽作用,让机构进入社区、财力扶持社区、政策落地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明确社区服务向家庭延伸和覆盖的责任;三是要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利用好“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整合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四是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具体建议:
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统筹、整合和落地。研究制定养老服务的专门法规,界定政府、老年人及家庭、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等主体的地位、责任、权利和义务。推动“以市场化改革为主导、以需求为引导、市场发挥主体作用、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相对接”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层次改革。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以社区建设为枢纽,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明确和压实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基本责任。通过无偿提供场所、财政补贴、减费降税等措施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运营可持续性。支持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发展。
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建议将长期护理保险定位为独立险种,纳入社会保险的政策框架;构建以政府、个人、用人单位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机制,鼓励商业保险进入护理保险领域。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持力度。整合和改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将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养老服务中心,并扩大服务辐射范围。鼓励并引导各地根据实际,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鼓励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一批养老护理培训基地,加大对医养结合人才、养老行业管理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养老护理员培养力度。制定出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制定工资待遇与职业技能水平相挂钩的实施办法,提高养老护理员职业地位和荣誉感。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职),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 李世杰:
为进一步推动养老融合发展,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加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针对养老服务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建议调整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明确普惠性社区养老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供低价或免费场地设施,通过政府补贴、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运营。
加强部门协调,解决政策落地问题。目前,各部门主要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工作,政策聚力不够,企业和消费者获得感不强。建议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各项政策细化落地,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提高政策的衔接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如针对社区为老人助餐实际特点降低准入门槛,同时以食品安全为监管重点,将服务场地任务分配到基层,在社区范围内整合闲置资源,发挥存量资产作用。
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解决服务力量不足问题。建议鼓励专业机构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技能等级认定,搭建职业晋升平台。对家庭成员免费开展基础照料技能培训。出台支持家庭养老政策。通过志愿者补足人员短板,将在校大学生参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实践纳入学分。
新技术应用,解决老龄社会中长期发展问题。建议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现有技术产品的实用性和普及性,解决老年人健康监测和紧急救护问题。鼓励创业投资关注养老产业,鼓励高科技企业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院长 王建业:
针对医养结合工作政策协调性差、部门协作难,缺乏行业统一规范与标准,以居家为基础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议:
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建议各地在制定医养结合工作规划时,根据老年人数量、能力评估等科学测算资源需求,优化资源布局和配置。
建立部门协作推进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建议各地政府主导,整合相关行政部门优势资源,共同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调整制约医养结合工作推进的关键政策,如服务定价政策、相关机构标准认定审批政策、医保报销政策以及对社会资本和民营养老机构的支持优惠政策等。
分阶段逐步推广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加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支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加强各地区居家社区健康养老政策的设计和支持力度;借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家庭养老的支撑体系。加大对居家和社区养老场所以及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关注农村老龄支持体系建设,促进农村老龄事业发展。建议进一步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细分研究,在实施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将农村医养问题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城镇化在养老医疗方面的辐射效应和延伸服务。
从人才培养、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等方面构建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建议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建立分级分类的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系统化和专业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老年人健康数据库。建议推广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等产品,提高老年人自主管理能力。建立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资源,提供更加便捷、精准、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郑秉文:
从目前全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制订统一制度框架,各地试点存在较大差异:保障范围不同,受益规模不确定,保障水平不同,失能失智“评估量表”不同,筹资渠道不同,筹资标准不同,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项目不同,居家护理待遇形式不同。为此建议:
应在几方面予以统一:一是尽快对筹资基本原则作出规定。应对筹资基数、费率、待遇水平作出原则规定,坚持“保基本”和责任分摊原则,按不高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4%设定筹资标准。二是对是否单独筹资作出决定。建立独立社会保险制度,做好长期财务测算,在困难地区不影响医保制度财务可持续性。三是尽快对覆盖范围作出原则规定。坚持“全覆盖”原则,职工和居民统一政策,保障对象以重度失能为主,逐步扩大到中度失能和失智群体。四是加强部门协同,结合民政系统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和卫健系统老年照护评估标准,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失能鉴定和等级评定标准体系、照护服务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五是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和家政服务向长期护理延伸,壮大医养结合工作队伍。
应着重关注制度设计较为全面的几个重要试点城市,以此为基础作为建立制度统一的基本“模板”。例如,南通做法的特征是:一是制度起步就实现全覆盖,职工和居民采取统一政策、统一缴费和待遇标准;二是从重度到中度,从失能到失智,稳步扩大受益面;三是按照居民收入0.3%筹资,由政府、基金和个人按4:3:3分担;四是以生活照料为主并兼顾医疗护理,基金支付可持续;五是建立辅助器具租赁、照护需求评估、失能失智预防等三大机制,践行以居家照护为基础,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六是创新扶贫机制,用长护险基金“购买”家人亲情照护。
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 梁仰 :
结合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的实际运营情况,他建议:
优化社区居家养老企业的营商环境。赋予社区居家养老企业多种经营的资质许可;将社区居家养老企业视同为养老机构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及水电气热、物业费等标准,优化行业的营商环境。
长期照护保险依托养老驿站落地实施。在超大型城市加快长护险的推广,并依托养老驿站的现有设施体系落地实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超大型城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社会企业开展专业化运营。整合不同条线的基层物业设施,委托专业化企业运营;通过政府采购、委托运营等方式,鼓励养老驿站深入社区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
政府采购服务对企业放开,破除行业门槛,加大对国有养老企业的支持。解决国有养老企业融资难及经济责任考核问题,激发国企致力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资料链接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以下简称“双周会”)始于1950年,至1966年共举行114次,自“文化大革命”后中断了47年。十二届全国政协继承“双周会”经验,创新建立“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2013年10月22日重启。每次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亲自主持。
双周协商座谈会,作为政协民主协商的重要形式之一,每两周举行一次,每次20余人。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国计民生,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邀请各界别的委员,建言献策、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探索了一条制度化、可复制、已在各层政协组织广泛推广的“中国式商量”之路,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人民政协协商议政的亮点和品牌。
截至目前,十三届全国政协已举行了24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先后涉及创新驱动、人工智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妥善解决中小城镇建设问题、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将于2019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隆重举行,期待与您相见。
更多老博会信息请点击查看:2018老博会展后回顾
电话:+86 (0)20 8930 8909 王小姐
邮箱:wangziwen@jinhanfair.com